欢迎访问:九华本地通-资深导游伴你一路随行
电话
18656613325
当前位置:九华山本地通 > 九华寺庙 > 百岁宫

百岁宫

文章出处:九华本地通 作者:陈 鹏 人气: 时间:2018-08-29 00:22 【
  百岁宫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全国重点寺院。初名摘星庵,俗称“百岁庵”,又名万年禅寺。位于东崖(插霄峰)摩天岭。万历年间僧海玉(字无瑕)从五台山到此结茅禅修,其居名“摘星庵”。明万历七年(1579)青阳县令苏万民在此建摘星亭。初住东岩摘星亭,见狮子山左右,有龟蛇供护之状,遂卓锡焉"。无瑕在此,以野果为食,用舌血和金粉,费时20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计81卷,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家文物一级藏品。无暇圆寂于天启三年(1623年),享年110岁,世称百岁公。时过三年后,恰逢王钦差来山进香,夜见霞光,因起视之,见无瑕结迦趺坐,面色如生。于是将肉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并奏闻朝廷。明思宗祟祯三年(1630年)敕封无瑕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为宝",赐无瑕肉身塔名"莲花宝藏"。慧广和尚因就以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单接众,易庵为寺。
  "法宇规模,秩始其备。"正因为万年寺是为纪念百岁公无瑕和尚而兴建的,因此又名百岁宫。
  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寺毁于大火,六十年 (1721年) 住持僧三乘重建。嘉庆十九年 (1814年) 住持僧福德念重修。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十九年(1839年)扩建,名为"万年禅寺",创成"十方丛林"。无瑕和尚的肉身也移至殿内供奉;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燹。后重修。光绪五年(1879年)僧释宝身主持重建并赴京请《藏经》一部。光绪末年再次遭火,幸扑灭及时,未造成重大损失,无瑕肉身、明清帝王所赐的金章、玉印和《血经》等完好无损。1917年、1932年两次传戒。1931一1953年常谛、觉真、悟光、心妙先后任住持。
  1982 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庙宇。1987 年住持僧应观塑"弥勒佛"一尊,高宽均达2米。今存钟、鼓、碑刻等文物50余件。
  现存百岁宫为清代民居式建筑,坐北朝南。5层高楼,融山门、大殿、肉身殿、库院、僧舍、客房和东司(厕所)为一整体,远观如通天拔地的古城堡。其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势,楼层逐步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变的迷宫。从山门正面看大殿,它只是1层楼,而大殿的厢房是两层楼,通高仅10米。但从它的后门看,东侧墙高达55米,为5层楼。而屋顶竟是一个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顶。大殿长19米、宽14米,中有“九龙戏珠”藻井。佛龛则依地势筑在长4.5米、高2米的岩石上。由大殿侧门可进入同一层楼的肉身殿。殿前有一天井,下建蓄水池。肉身殿后则为佛堂和僧舍。殿宇宏大,错落有致,层层相通。岩石与建筑、殿宇与山峰有机结合,巧夺天工。建筑面积2987平方米。1995~1998年,住持僧慧庆发心在百岁宫的南面东崖之巅兴建“五百罗汉堂”,坐东朝西,占地640平方米;两层仿古宫殿式建筑,粉墙碧瓦,双层飞檐翘角,周梁画栋。高15米、长35米、宽18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门前广场约1500平方米,广场底下是依地形而建的一层寮房。南端是一层4间寮房。罗汉堂内底层大殿供三尊大佛及地藏、普贤、大势至等菩萨塑像。楼上满堂供奉五百罗汉塑像。百岁宫五百罗汉堂的建成,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是首创,也为九华山新添了一处人文景观。百岁宫高踞摩空岭,气势非凡。岭周有飞来石、鹰石、棋盘石、伏虎洞等胜景。百岁宫五百罗汉堂是目前我国四大佛山所仅有,它的兴建,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处独特的新景观。现任主持慧庆法师。
百岁宫
百岁宫2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通慧庵(通慧禅林)

  • 相关资讯

    本地导游

    扫码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