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一座国际性的教道场。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北俯长江,南邻黄山,东临太平湖。景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千米。
山名原号九子山,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由金陵上秋浦,更九子山名为九华”。早在李白为九华冠名前的西汉元封年间,本土道家人士就捷足先登,修炼于山中。至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人杯渡和尚来山修行,此后有僧人陆续入山,但均未有大的作为,影响甚微。真正开创九华佛教基业的是一位来自异域的高僧。唐开元末年(741年)古新罗国僧地藏卓锡九华山,贞元十年(794年)无疾坐化。依据大师生前的法号、德行及寂灭时出现的种种奇异现象,后世弟子认为创是菩萨转世在九华山,辟九华山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山中唯一有真人应化且有详细历史记载的菩萨道场。
“大江南北,山之峭拔而秀丽者莫如九华”。这颗镶嵌在皖江南岸上的璀璨明珠,是大自然地质构造艺术大师的杰作。九华山群峰竞秀,峰丛从南北横亘20余千米,素有九十九峰之称。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20余座,十王峰为第一高峰,海拔1344米,拱卫其周围的群峰千姿百态。
九华山地处亚热带,不仅受到潮湿季风的影响,而且受到海拔高度、地势地形的制约,所以具有温和、湿润、阴凉等山区气修特点。据气象部门统计,九华山年平均日照1714小时,年平均气温1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4℃,最热月(7月)25.8℃;年降水量2094毫米,全年雾日168天。故九华山夏凉秋爽,堪称“清凉世界”,诚乃避暑佳境;而“多雾、多雨、多寒”,又是九华山气候的个性特征。日出、云海、佛光、雾凇、冰雪等蔚为奇观,冬季”江南大雪山,佛国琉璃界”中的九华山,堪与北国风光媲美。
▲冬日百岁宫
▲冬日天台峰
▲冬日东崖
▲冬日甘露寺
▲雪后肉身宝殿
▲冬日天台峰
▲雨后小天台
由于风化土壤层较厚,雨水充沛,植被森林茂盛,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特产丰富。尤其是茂密的森林植被系统起着涵 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使九华山成为天然氧吧和动植物基因宝库。据调查统计,山中自然分布维管植物1400余种,其中珍稀树木有银杏、香果、青檀、红豆树 、青钱柳、金钱松、珍珠黄洋木、黑壳楠、天女花等。名贵药材有天麻、贝母、杜仲、石芝、茯苓、三尖杉等。出没于深山密林中的珍禽兽有云豹、大小灵猫、黑鹿、青羊、猕猴等48种兽类,并有长尾雉、黑鹳、白鹇、山鹰等168种鸟类。旧志称九华有“三宝”:“金钱松、娃娃鱼、叮当鸟”,其实九华何止三宝,九华毛峰花、黄精、石耳等特产早已蜚声中外,石鸡、香菇、冬笋等山珍亦久负盛名。
九华山佛教兴起于唐,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从明代起,九华山就跻身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并以“大九华山”之称闻名天下。至清末,山中寺院由唐末的20余座,猛增到150余座。清光绪《九华山志》载:“天下佛教之盛,千僧极矣。乃九华化城寺承平时,寺僧三四千人。寺不能容,则分东西两序;又不能容,各分十余寮,至六七十寮之多。香火之胜,甲于天下”。九华山现有寺庙99座,其中有9座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寺院,30座列为省重点保护寺院。
,
▲开山祖寺—化城寺
▲金地藏菩萨肉身塔—月身宝殿
▲十方丛林—祇园禅寺
▲护国万年寺—百岁宫
▲现代丛林—旃檀林(大悲楼)
▲三最寺院—上禅堂
九华佛教史上曾出现多尊肉身,并被弟子们供奉于佛殿中。这是汉传佛教传承其渊源的特殊现象。肉身又称“全身舍利”、“金刚不坏之身”或“肉身菩萨”。佛教认为肉身(真身)是由“戒、定、慧”熏修所成,故而圆寂后遗体不会腐朽。唐金地藏示寂后成为九华山首尊肉身(僧地藏99岁,忽召众徒告别,跏趺示寂。相传顿时“山鸣石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僧地藏于化城寺圆寂后第三年,僧徒开函,见肉身颜面如生,移动骨节,惹撼金锁),明代出现了海玉肉身,清代则屡现,自唐至今,九华山共出现了14尊肉身,现供奉的有6尊。
千百年来,九华山佛教虽香火绵延不绝,但也历经兴衰与磨难。唐武宗灭佛,九华山在劫难逃,但这次灭佛时间较短,唐宣宗即位后,很快得以恢复。宋以降,朝廷虽未出现大规模灭佛行动,但对佛教的整顿则屡见不鲜。元代,朝廷崇尚喇嘛教,对汉地佛教亦未过分打压,故使九华山佛教得以恢复到宋时规模。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部属徐达、常遇春鏖战九华山,寺院被毁,僧众逃难,以致山中四十年无和尚。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因有出家的经历而对佛教被人诟病了然于胸,他在崇佛的同时,对佛教大力整肃,严格甄别出家的资格,拆并小寺归于大寺,明代九华佛教迅速发展壮大。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陷池州、青阳一带,随后占据九华山,庙宇几乎全部烧光,是为九华山佛教在历史上遭受的最大浩劫。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攻占九华山,欲毁寺杀尼,九华佛教再次陷入困境。
九华山@小鬼陈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注重九华山的保护和建设,上世纪50年代初,僧尼与山中农民参加土地改革,寺院属国家财产得以保护,僧尼之信仰并开展佛事活动的权益在国家政策中明确予以保障,1962年九华山佛教徒如雨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佛教协会。其后,在“文化大革命”中,佛教受到强烈冲击,山中香火冷落,佛事活动停止,僧尼被编入农业生产队中,从事农耕生产,自食勘和,一些僧尼被迫还俗。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动乱后,九华山佛教宝镜重光,法炬复燃。1979年,强加在少数僧尼头上的“地、富、反、坏、右”帽子被摘掉,已还俗而自愿重归佛门的僧尼如愿以偿,濒临坍塌的寺院由政府拨款逐步修葺一新,各种经忏佛事活动迅速恢复,僧尼队伍逐步。1995年,时任祇园禅寺方丈仁德法师(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动议发起在九华山建造99米地藏菩萨大铜佛,在各级政府和海内外信众的支持下,筹集善款,破土起建,于2010年建成,2011年起对游人、香客开放。
▲大愿文化园,99米大铜像。
2006年,以九华山为主体的九华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7年,九华山风景区获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09年,九华山获评为国家地质公园。
发布者:陈鹏,若不详尽请联系本人,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jiuhua0566.com/jgonglue/1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