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筹建99米大铜像,得益于德高望重的仁德老和尚的号召力。仁德法师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九华山祇园寺方丈。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仁德老和尚就发愿:我此生中,一定要在九华山地藏道场建造一座高大的地藏铜像,让一切拜瞻地藏道场的人们心中升起对菩萨精神的恭敬。

(仁德大法师)
1991年赵朴初先生视察九华山,称赞九华山为国际佛教道场。但是,由于九华山地形复杂,峰峦林立,平地不多,历代的寺庙依山就势,以“庙舍合一”的小庙居多,缺少代表性的地藏菩萨形象标志,与盛世名山和改革开放形势不相适应。

(仁德法师与赵朴初在九华山)
1995年春,仁德法师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邀请前往访问。新加坡居士林林长李木源热情接待了仁德法师。不知不觉中,他俩的话题谈到香港的天坛大佛,谈到了中国内地正在建造的其他大佛。这时,李木源突然说:“九华山已经成了很多佛教信徒的第二故乡,但人们总感到有一些缺憾。很多从九华山回来的居士说,九华山缺少标志性的地藏形象,为什么不可以在九华山建造一座地藏露天铜像?”
高山流水遇知音,僧俗二人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兴奋。在新加坡居士林的组织下,新加坡全国各界居士迅速为大铜像筹建举行万人祈祷大会,祈祷大法会上,无数居士当场为大铜像捐赠,场面热烈。

(李木源居士)
新加坡访问归来,仁德法师立即向九华山佛协和九华山管理处领导作了汇报。在管理处领导的支持下,关于在九华山建造地藏露天铜像的可行性报告很快送到池州行署。池州行署又立即逐级向上反馈,报告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接到关于九华山筹建地藏菩萨大铜像的报告后,立即批示: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政策予以落实。为了尽快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复,池州行署、九华山管理处和九华山佛协两次派员赴京作专题汇报,并拜访了赵朴初。朴老一听,十分高兴,并欣然为大铜像题楹联一副:“长忆谪仙人开九芙蓉殊胜境,仰瞻菩萨像放大吉祥光明云。”

1997年春天,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仁德法师又拜会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叶选平得知仁德法师即将在九华山建造地藏菩萨大铜像的消息后,当即表示,将全力支持,并写下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誓愿,表达了他对地藏精神的高度赞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得知九华山要建造地藏铜像的消息后,同样表示了极大的支持。王光英说:“这是好事,有什么困难,我会尽力帮你们解决。”此后王光英与仁德法师每次见面,都要询问事情办得怎样,还有什么困难没有。
1997年10月8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下达[1997]14号文件,同意九华山佛协筹建地藏大铜像,像身高不超过76米。1998年10月6日,国家建设部和国务院宗教局联合发文,批准九华山佛协建造地藏大铜像。九华山佛协会同有关方面最后认定:铜像身高76米,加上莲花底盘为99米。这与九华山九朵莲花、朴老的建议以及金地藏99岁圆寂相一致。
计划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铜像前建九龙寺(大觉寺),设韦陀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还有相应的斋堂、寮房和服务设施。

(仁德法师亲自为大铜像选址)
1998年10月6日国家建设部、国家宗教局联合发文批准建设(城建﹝1998﹞18号)。九华山佛教协会从1995年4月上报政府,至1998年10月6日国家建设部和国家宗教局正式批准止,历经三年又六个月。这期间,中央颁发[1996)3 8号文件,禁止在全国范围内滥建露天大佛。在这特定的情况下,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工程仍然得到了批准,这说明我们的大铜像工程,因缘成熟,上下同心,正如专家们论证的那样,地藏道场建设地藏菩萨大铜像,名正言顺,为国、为民、为佛,合情、合理、合法。此后,九华山佛教协会积极努力,及时申报成立了 “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筹建委员会”和“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工程建设指挥部”。
1998年10月至1999年9月,工程建设指挥部在原行署领导小组和筹建委的领导下,完成了大铜像原选址地段(九华山山上闵园大觉寺,现在的天台索道下站)的地形测绘、地质勘探、地段详规、环境影响评价、“三通一平”和临时办公用房的建设。
1999年9月9日,正逢农历七月三十地藏菩萨诞辰和九华山一年一度的庙会,这个千年难得一遇的好日子里,隆重举行了大铜像建设工程奠基庆典法会。随后开展了大觉寺地段的土地征用和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在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下,通过公开招标、专家评标和中标确认谈判等程序,于2001年2月确定了以洛阳铜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为首、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和安徽电力建设二公司参加的联合体为中标单位。之后,九华山佛教协会向洛铜集团联合体发送了《中标通知书》,双方法定代表人签署了《工程建设协议书》。
2001年3月至2001年9月,因该项目法人仁德法师因病住院治疗及后来圆寂,导致大铜像筹建工作一度搁置。
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本来计划于2001年9月16日落成。遗憾的是,仁德法师未能等到地藏菩萨露天铜像落成,便于2001年8月23日圆寂。建造地藏露天铜像成为他奉佛道路上的最后一件大事。
由于原定选址大觉寺地段地形复杂,环境容量太小,不足以显现地藏菩萨的庄严神圣,九华山佛教协会经过重新踏勘和反复研究比较后,最后确定柯村狮子峰地段为大铜像建设的最佳位置。
2001年10月至2002年9月,九华山佛教协会根据仁德法师的遗愿和要求,考虑到佛教名山的长远发展,在池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的积极推动下,完成了大铜像工程由闵园大觉寺移址到柯村狮子峰地段的论证、报批工作,并组织了移址后的地质调查、地形测绘和地段详规的编制、评审工作。大铜像新的选址地段详规已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完毕后,已逐级上报批准。
为确保大铜像工程建设质量和顺利进行,2003年2月15日,九华山佛教协会行文池州市人民政府,称“铜像工程技术含量高,牵涉范围广,需要协调处理的社会事务繁多,佛协难以独立组织处理好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特委托政府帮助代建。池州市政府同意,并制定由九华山管委会负责具体建设事宜。九华山管委会及时调整了工程建设指挥部部分成员,并在九华山佛协的积极配合下,举行了开工庆典。
从1995年动议筹建,至2005年第三次开工动工建设,不仅历经10年,而且期间两次开工、两次停工,其建设难度由此可见一斑。它涉及政府、佛教、资金、土地、拆迁、设计、工程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而王贵杰不服气,偏要知难而进。2004年3月王贵杰主持九华山工作后,就下定决心要把大铜像建起来。 大铜像建设之所以一拖10年、二度搁浅,就是相关部门无法达成统一认识。等王贵杰接手时,包括有关承建合同都是10年前签订的了,材料报价、工程成本、建设周期甚至乙方项目负责人等都早已时过境迁,成为废纸一张。面对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他运筹帷幄,以极大的魄力协调和平衡了各方利益,使得众多大铜像建设相关单位重新回到谈判桌上,并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2005年12月28号,在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办完了所有大铜像建设所需的政策、法律、合同等方方面面的手续后,大铜像建设终于破土动工了。这天,没有开工仪式和庆典,没有嘉宾和热闹的场面,几台推土机和一队人马几乎是悄悄地开进了工地。但这天将写入九华山的历史——人们期待已久的九华山标志性建筑——99米露天大铜像终于开工建设了。

(王贵杰)

2007年9月7日上午,九华山隆重举行了99米地藏菩萨露天铜像莲花宝座就位庆典仪式。
截至08年7月底,工程建设已投入资金13987万元,分别完成了铜像主体工程核心筒混凝土99米(加裙楼和地下核心筒共127米),完成裙楼18997平方米和莲花宝座1951.4平方米,放样雕塑工程完成像体+62.5米分块制模,水、电、暖通工程完成管道预埋,采购铜等金属580吨。7月9日完成了钢结构安装,30日完成了莲花宝座铜壁板安装,像体铜壁板也在正式安装中。初步估计下步铜像主体工程和内明堂拟建项目仍共需资金24236.8万元。其中铜像主体工程所需资金约13986.8万元,主要用在土建工程(钢结构)、购铜等金属材料、铜像铸造和安装、观瞻平台、基座外装饰、水电暖通工程和设备等项目上。内明堂拟建项目所需资金约10250万元,主要用在铜像内装饰和施工、涤心莲池工程、内明堂绿化工程、河道环境整治、内明堂供电设施及整体声光系统、佛学院和小西天功能区等。





2009年8月2日,大愿广场分五个标段先后开工。
一流设计。总体规划由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设计。主体工程基座和骨架由中国航空航天部702研究所设计。声光电系统由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光环境研究所设计。艺术创作团队由安徽省最权威的省雕塑院院长郭宝安领衔。弘愿堂内装饰由国内极负盛名的上海HKG建筑设计咨询公司设计。
一流施工。参与建设的每个施工队伍均要求一流资质、一流水平、一流业绩。主体工程铜壁板由综合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洛阳铜加工集团铸造。大愿广场土建工程分别由北京城乡建设集团、中建五局、中铁十八局等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承建。莲花净土汉白玉莲花瓣由福建泉州豪翔公司国家级工艺大师刘国文亲自设计制作安装。弘愿堂由苏州金螳螂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施工,该公司是中国建筑装饰类第一家上市公司,曾装修了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国家大剧院等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
一流材质。用于像身的仿金铜,是洛铜集团专利产品———仿18K耐蚀亚金铜合金,为目前国内同类产品中最顶级的材质。用于莲花净土莲花瓣的汉白玉采用素有“天下第一白”美誉的四川纯天然汉白玉精制而成。用于莲花净土装饰的琉璃墙为佛教七宝之冠、中国五大名器之首,窑烧铸造工艺复杂,宽度在15厘米以上就会因工艺难度造成价值剧升。用于雕刻4.9米高闵公、道明像的整体中国红石料,每尊荒料体积18立方米,重约60吨,原材采于海拔3000多米、号称“天下第一红”的四川荥经县三合乡。用于雕刻大愿广场24根莲花柱和莲花广场入口5座石瓮的石料,为汉白玉制品,极具品位性和震憾力。
一流管理。推行“样板”工作法。每个节点先出设计图、效果图,审定后再做小样、大样和样板段,样板段验收合格后再全面推广。实行监理“一对一”责任制,一名总监只负责一个项目。实行建设与审计同步工作法,项目建设过程中,中介机构与施工单位同期介入,全程参与,实现全过程审计。坚持一线工作法,每天组织监理部、质检员、安全员、质量管理技术员等共同进行安全质量巡查。
2011年4月25日上午,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面部壁板在施工现场地面完成预组装并。

2011年5月16日上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九华山99米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圆顶仪式隆重举行。
2011年8月底完成主体工程锡杖安装,9月底完成摩尼宝珠安装,10月底完成外装饰工程,11月底主体工程全部结束。
2011年,整个大愿文化园的其他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图为2011年底站在主体已经完工,内部正在装潢的弘愿堂屋顶遥望地藏菩萨圣像。
2012年初,正开始拆除的大愿佛圣像脚手架。
2012年七月,园内所有主体及室外工程已基本完工,进行内装饰及线路、音响、灯光等扫尾工程。九华山地标建筑大愿佛99米露天铜像工程已近尾声,施工脚手架已落至42米,工期倒排至7月25日结束。在外明堂广场,由五通桥、大门、牌坊、佛文化展示中心、莲花净土、锡杖广场、万方摩尼、虹桥、大愿广场、八功德水、涤心莲池、梯形台阶和贵宾接待室等重要结点组成的佛教文化园,基础设施已全部完工。这座占地2800余亩、工期历时7年、备受海内外游客关注的盛世工程,将结合今年九华山第三十届庙会试开园运营。
主管大愿文化园的九华山旅游集团公司已落实了经营单位——金地旅游公司,并于6月29日挂牌运作。配备管理队伍,组织了两场招聘会,先后选聘30余名管理服务人员,现正组织开展岗前培训。积极筹备开园活动,重点抓好一句广告宣传语、一部宣传片、一首大愿园主题歌、一期盛大庙会、一场大型开园晚会等“五个一”文化活动。

2012年9月,大愿广场各工程竣工,标志着整个大愿文化园景区全面建成。9月14日15日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对本地人实行免费入园,以检验大愿文化园的接待能力。恰逢九华山传统庙会,导致人山人海,交通严重受阻。
景区吸取经验教训,查漏补缺后,于9月29日试开园迎客。2012年9月29日,大愿文化园景区举办试运行“启动礼”活动,标志着大愿文化园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门票定价为220元/人。由于种种原因,参观人数并不多,大愿文化园景区及时调整,推出门票优惠政策,将门票原价220元/人,下浮至187元/人,后又调整至180元,现在免费!

2013年8月31日上午,安徽省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举行地藏菩萨圣像开光仪式。来自海内外的99位佛教泰斗、高僧大德、诸山长老共同为地藏菩萨圣像开光。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发布者:陈鹏,若不详尽请联系本人,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jiuhua0566.com/jgonglue/1345.html